logo

相关文章

潍坊广文中学潍坊文华学校项目式学习活动方案

历史学科假期项目式学习活动方案

思政学科全民战“疫”主题研究学习

如何正确对待考试和成绩

不要根据刻板印象,给孩子贴上标签

第六讲:好学的三个人——我的《论语》备课札记(6)

发布时间 : 2016-12-27 00:00     发布者:潍坊广文中学

 

 【原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备课札记】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到贤德之人肃然起敬;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对待君长,能够设身处地;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子夏认为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就更可以看到孔门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了。
在《论语》中,提到的“好学”的人有三个。一个是孔文子。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姓孔名圉,是卫国的大夫。是他的谥号。什么是谥号?简单一句话,就是一个人死后的定论。这是一件很慎重的事,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有的,连皇帝都逃不过谥法的褒贬。像汉朝的文帝、武帝,称谓,都是谥法给他们的谥号。哀帝就惨了,汉朝最后那个帝为帝,也含有把江山献给别人的意思。在中国历史上,能够用“文”作谥号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像宋代的欧阳修,谥号“文忠”,范仲淹谥号“文正”,清代名臣曾国藩,后人称他“曾文正公”,文正两字是他的谥号。子贡同学问,“孔文子凭什么谥号为‘文’呢”,孔子认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以用“文”作他的谥号。可见,“敏”是先天资质,而“不耻下问”则是后天的学习态度,一种谦敬的意味在其中,而这正是“好学”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个好学的人是颜回。季康子问孔子:“您的弟子中谁好学?”孔子回答:“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却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了。” 我们的夫子也真是实在,赞扬一个人,得罪一大片。也不是孔老师吝啬,像“好学”“仁”这样的评价在他看来实在是太高了,也只有颜回同学当得起。我们知道孔子一生桃李满天下,门人三千,贤者七十,为何独有颜回受此称赞?用孔子对他的评价,就是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这也没什么了不起啊!但是细想,做到这六个字的人还真不多。人都有两个口袋,一个在前,装自己的优点,一个在后,装自己的缺点,所有老子才感慨“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可见自知之明太可贵了,正因为没有自知之明,所有人才会怨天尤人,迁怒于人,重复犯错。只有颜回“反求诸己”,所以才不会犯两次同样的错误,这正是“好学”的精神要义——就是在于不断地自我反省,不断地自我修正,从而使自己走向更加敞亮的人生境界。
最后一个“好学”的正是孔子本人。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不回答。回来后如实告诉了老师,孔老师说:“你为什么不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我们读《论语》,会读出一个和善、谦恭、礼让的孔子,也会读出一个真实、真诚、真性情的孔子。孔子在“好学”的问题上从来不谦虚,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十又五而志于学”,一生“学而不厌”,早年的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精益求精,连师襄子都辟席再拜,深受启发。晚年的孔子喜《易》,韦编三绝,以致“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应当说,“好学”二字孔子是当之无愧的。

 

【原文】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备课札记】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问就不会稳固;以忠信待人,就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这段话对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尤为受用,现代人缺乏的不是聪明,而是诚敬,而这个“重”字正是对治当下“慵懒散浮”的良药。第一句“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是对待自己要自重。第二句“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是讲对他人要尊重。有人译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样译文是经不起推敲的,这不是教孩子势利眼吗?再说,你还没有交,怎么知道人家不如你呢?对待交友,孔子的态度很明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无友不如己者”的另一种说法。这个“无”是没有的意思,而不是同“勿”,后文还有“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如果当“不要”讲,直接用“勿”就可以了。最后一句“过则勿惮改”,就是讲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这三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形象,他从外表上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这样的人,才真正称得起“好学”。再看下一则——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备课札记】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要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多亲近有道之人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孝亲尊师,见贤思齐,不断匡正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好学”。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方面,这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来说是很有警省意味的。
最近,听到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每天站在高楼上,看着地上的小蚂蚁,它们的头很大,它们的腿很细。它们拿着苹果手机,它们穿着耐克阿迪,上班就要迟到了,它们很着急……我那可怜的吉普车,很久没爬山也没过河,它在这个城市里,过得很压抑。慌慌张张,匆匆忙忙,为何生活总是这样?
这首歌唱的正是现代年轻人的生存状态,这些“蚁族”的出现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国教育最大的悲哀。虽然理想、信念这些东西,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全是扯淡。可是,他们这样的生存状态就幸福吗?不见的,我们看到的只是沮丧、颓废和对前途的极度失望。
所以,今天的青少年学生一定要好好读《论语》,好好学孔子。我认为孔子的教育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人格教育,就是关于人性的教育,为什么我们读《论语》会常读常新?这因为社会是变化的,而人性是不变的,这就是今天孔学在世界各地再度兴起的原因,因为我们在这个一日千里的时代,需要再次静下心,关注一下我们本性与良知。第二个层面是人才教育,就是关于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孔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来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民间学校,对学生进行最早的素质教育,可以说是开一代先河的。第三个层面是人文教育。孔子教学的内容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据说还有《乐经》,可见孔子的非常关注人的心灵的教育,除了社会政治、经济学之外,还要要诗的精神、乐的精神,让人主动、生动地成长,做一个内心快乐而充实的君子。

对省级人民政府
履行教育职责情况
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