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相关文章

潍坊广文中学潍坊文华学校项目式学习活动方案

历史学科假期项目式学习活动方案

思政学科全民战“疫”主题研究学习

如何正确对待考试和成绩

不要根据刻板印象,给孩子贴上标签

第三讲:张仪算不算大丈夫

发布时间 : 2016-10-18 09:21     发布者:潍坊广文中学

第三讲:张仪算不算大丈夫

——我的《论语》备课札记

初一学部 赵磊

 

在上一则中,有若提出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的观点。这是《论语》第一次提出“仁”的概念。在这里,我们先不谈“仁”是什么,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明白的。我们先不说 “仁”是什么,我们先说“仁者”是个什么样子吧?要说“仁者”是个什么样子,就要先说清楚“仁者”不是个什么样子,那么我们就顺着往下看吧: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备课札记】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吧。”朱熹是这样注解的: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这里“巧”和“令”都有好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说好话,以取悦他人。

这让我想到一个词——巧舌如簧。在战国时,有一个叫张仪的人,他刚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一番严刑拷问。张仪不承认,也没办法,只好放了他。他的妻子又悲又恨,说:“你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张仪说:“这就够了。”

为什么张仪说“这就够了”?因为他对自己巧言令色的能力足够自信嘛。后来,他游说诸侯成功,风光时身佩六国相印。以至于后来与孟子同时代的景春都很崇拜他,景春对孟子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没想到,孟子对张仪之流却很不屑,孟子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在孟子看来,张仪之流哪称得上是“大丈夫”呢?简直就是“妾妇”嘛。孟子之所以不拿公孙衍、张仪之流当回事,听听他的牛话你大概就明白了,他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的这番话,正体现了儒家的价值取向,孔子的学问是“内向”的学问,是指向人的内在修养的,孟子是深諳此道的,他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就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应当是充满着浩然之气的,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满满都是正能量。上一讲提出,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根本就是孝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做表面文章。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

那么,我们如何修炼成一个仁者,一个“大丈夫”呢?

对省级人民政府
履行教育职责情况
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