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相关文章

潍坊广文中学潍坊文华学校项目式学习活动方案

历史学科假期项目式学习活动方案

思政学科全民战“疫”主题研究学习

如何正确对待考试和成绩

不要根据刻板印象,给孩子贴上标签

我的《论语》备课札记

发布时间 : 2016-12-05 09:24     发布者:潍坊广文中学

第六讲:好学的三个人

——我的《论语》备课札记(6)(其一)

初一学部 赵磊

 

【原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备课札记】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到贤德之人肃然起敬;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对待君长,能够设身处地;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子夏认为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就更可以看到孔门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了。

在《论语》中,提到的“好学”的人有三个。一个是孔文子。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姓孔名圉,是卫国的大夫。“文”是他的谥号。什么是谥号?简单一句话,就是一个人死后的定论。这是一件很慎重的事,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有的,连皇帝都逃不过谥法的褒贬。像汉朝的文帝、武帝,称谓“文”、“武”,都是谥法给他们的谥号。“哀帝”就惨了,汉朝最后那个帝为“献”帝,也含有把江山献给别人的意思。在中国历史上,能够用“文”作谥号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像宋代的欧阳修,谥号“文忠”,范仲淹谥号“文正”,清代名臣曾国藩,后人称他“曾文正公”,“文正”两字是他的谥号。子贡同学问,“孔文子凭什么谥号为‘文’呢”,孔子认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以用“文”作他的谥号。可见,“敏”是先天资质,而“不耻下问”则是后天的学习态度,一种谦敬的意味在其中,而这正是“好学”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个好学的人是颜回。季康子问孔子:“您的弟子中谁好学?”孔子回答:“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却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了。” 我们的夫子也真是实在,赞扬一个人,得罪一大片。也不是孔老师吝啬,像“好学”“仁”这样的评价在他看来实在是太高了,也只有颜回同学当得起。我们知道孔子一生桃李满天下,门人三千,贤者七十,为何独有颜回受此称赞?用孔子对他的评价,就是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这也没什么了不起啊!但是细想,做到这六个字的人还真不多。人都有两个口袋,一个在前,装自己的优点,一个在后,装自己的缺点,所有老子才感慨“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可见自知之明太可贵了,正因为没有自知之明,所有人才会怨天尤人,迁怒于人,重复犯错。只有颜回“反求诸己”,所以才不会犯两次同样的错误,这正是“好学”的精神要义——就是在于不断地自我反省,不断地自我修正,从而使自己走向更加敞亮的人生境界。

最后一个“好学”的正是孔子本人。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不回答。回来后如实告诉了老师,孔老师说:“你为什么不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我们读《论语》,会读出一个和善、谦恭、礼让的孔子,也会读出一个真实、真诚、真性情的孔子。孔子在“好学”的问题上从来不谦虚,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十又五而志于学”,一生“学而不厌”, 早年的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精益求精,连师襄子都辟席再拜,深受启发。晚年的孔子喜《易》,韦编三绝,以致“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应当说,“好学”二字孔子是当之无愧的。

(未完待续)

对省级人民政府
履行教育职责情况
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