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相关文章

英语学科拓展课程—众志成城战疫情,英语画册助行动

生物拓展课程—应用发酵技术 制作生活美食

语文学科拓展课程—我是新闻评论员

思政学科拓展课程—时政小论文撰写指导

英语拓展课程—人类与野生动物关系题材的英文电影赏析

“小课堂”凝聚“大智慧”

发布时间 : 2010-12-27 00:00     发布者:潍坊广文中学

 

1224日,江苏东庐中学史正红老师走进了文华国际学校,提供了一节精彩的化学课《金属的化学性质》。深深地震撼了大家的心灵。12月的潍坊,窗外寒风凛冽,但是在史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如沐春风,因为我们真正领略到了大师的风采、感受到了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个人魅力。
 
创设情境生动灵活
 
史老师是24日上午8点多到青岛流亭机场,本来学校安排车辆去接机,但是由于23日夜间的一场降雪,济青高速封闭,所以他从机场去了火车站,坐动车来到潍坊。
课堂上他就依托这一事件设计了情境:“现在的交通非常的发达,像我今天早上还在南京,下午就走进了潍坊课堂。但是我觉得在路上的时间还是太长。今天我们学习金属,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到这样一种金属盔甲,我穿上以后可以像奥特曼一样‘嗖——’的从南京飞到潍坊,不至于在路上浪费那么多的时间。”然后做出在空中飞的姿势,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他之间的距离。
和许多大师一样,史老师心中装的全是学生,他知道现在的学生最需要的是朋友般的老师,而不是所谓的师道尊严;他知道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的效率是最高的;他知道只有学生喜欢老师,才能喜欢这门学科,进而学好这门学科。所以他说为了学生,他愿意做永远的“周伯通”。
 
合理制度保障参与
 
22日史老师发来的邮件中除了对讲学稿的使用有一定要求外,他还特别提出了一条要每个小组做一个组牌。当时我只是简单地认为他是为了方便掌握每个小组的位置。一听他对小组四名同学的分工,我就知道我错了。1号负责回答问题;2号负责记录;3号负责卫生和纪律;4号负责举牌争取强答的机会。按照回答问题的次数,整个小组实行捆绑式评价。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干,每一个学生都有干好自己事情的愿景。接着史老师又强调了在课堂中小组成员提出问题的四个层次:没有听清的;感觉有错误的;有遗漏的;需要学会超级联想,也就是多问为什么呢?(特别模仿“小沈阳”的腔调,又一次哄堂大笑。)
虽然史老师没有点明,但是我坚信学生心灵中会进一步明确责任、协作、规则的意义所在。为了小组的荣誉,他们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四名同学团结互助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力争做得最好!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课后和史老师交流,长期下去是不是4号同学会有压力感,史老师笑了:“在课堂中,一切都不是固化的。一般根据不同的单元会有所调整,必须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信。要尽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送到他们自己的舞台,而不是同一个舞台。”史老师的教学已经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突发事件巧妙化解
 
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而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能彰显教师本身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学生合作探究以前,史老师做了一个“气死刘谦”魔术——铝粉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在做这个实验前,史老师就交代学生:“看看这个实验能否成功,如果不成功,你可是要告诉我原因吆。”在做实验时,意外真的发生了。由于该实验放出热量太多,导致集气瓶炸裂,但是铝粉燃烧发出白光现象非常明显,所以实验还是成功。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学生自然会从集气瓶炸裂这一意外现象中概括出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立即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充分肯定。
可能是这个意外的发生对史老师有些许影响,在接下来板书化学方程式时出现了一个小错误,学生立即点出。这时,史老师的大智慧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因为有一部分学生还没看出错误所在,为了让全体同学都进一步明确正确书写,说道:“错误在哪儿呢?老师怎么会出错呢?”待全班同学意见一致时,史老师潇洒地一挥笔,将错误改正。
 
问题质疑学生主体
 
在史老师的课堂上几乎见不到老师,只看到学生根据讲学稿的既定流程逐一展示、质疑、讲解、争论。每一次发言,老师的作用只是依次提醒学生,“你听清楚了吗?”“你听懂了吗?”“你还有补充吗?”“有什么疑问?”并逐一举手确认。其实在老师的每一次提醒中,学生也会对同学的发言在心中反馈:“我是不是真听清楚了?”“我真的听懂了吗?”“我还要补充什么?”“我的疑问?”伴随着问答,基础知识得到了巩固和落实。伴随着问答,课堂生成性问题精彩纷呈,学生思维实现最大限度地打开。
当一名学生在描述镁条与稀盐酸反应现象是放热并在试管口有白烟生成,立即有同学提出质疑——“不是烟是雾!”史老师没有简单地判断谁对谁错,只是说:“请你用证据说服对方同意你的观点。”在争论的过程中,就不单单是两个小组的同学参与了,而是所有小组都参加了。大家首先从烟和雾的区别入手,分别找出鉴别烟雾的方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否定了烟的存在,正确答案应该是白雾。当所有同学都觉得释然的时候,史老师紧跟一句:“现在我们知道冒出白雾了,你还有什么需要他解释的吗?”学生略一思考立马提出问题:“请问,为什么会出现白雾?”又是一番争论后,有学生联系到了该实验是放热的,提出假设:温度升高,使水变成水蒸气逸出,在试管口形成的小液滴(温度升高氯化氢挥发)。
这样的例子在整节课中出现了多次。毋庸置疑,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和本节课知识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和融。学生的质疑精神、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化学学科素养也得到极大地提升。
 
学科育人了然无痕
 
《纲要》提出: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在史老师的课堂上已经扎扎实实地落到了实处。只要是听过这节课的老师,一定对史老师的一句话记忆深刻,当一名同学回答不出另一同学的问题时,史老师说:“赶紧向别人求助吧,你一定要清楚啊,人活在世上,没有不求人。该求人时不要死扛着,一定要学会求助!”平淡的话语蕴含着生活的真谛。对于生活经验比较匮乏的初中学生来说,如果各学科都能正常发挥育人功能,从学校走出的每一名学生都是优秀的毕业生。
史老师戏称自己的课堂是“脚踩应试、眼望素质”。在我看来,原本一节小小的化学课,在史老师的诠释下凸显出新课程背景下教书育人巧妙结合的大智慧。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学习的。

对省级人民政府
履行教育职责情况
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