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相关文章

尊重生态,止于惟美

尊重时间,让美好行走在分秒之间

尊重自己,长成大家喜欢的样子

尊重差异,你的世界里会五彩斑斓

尊重规则,让教育生活更美好

课改路上,我们缺失了什么?——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思考

发布时间 : 2011-06-01 00:00     发布者:潍坊广文中学

       

 
从2006年广文中学成立,直到今天,我们一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课堂改革的推动。从“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一般性要求,到“高效愉悦课堂”的具体要求;从只对课堂本身的流程要求,到“54321自主课堂”关于课堂内外的要求,我们的探索不断深化,改革范围不断延展。但直至今日,除了少数课堂出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外,整体上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以至于教育主管部门对我们的课堂状况不满意。原因何在?教科院的专家几乎众口一词:我们缺失了对教学设计的研究。
正如有位专家所言:我们的设计还是传统的,要求课堂流程是现行的,难以实现。
课改路上,我们缺失了对教学设计的研究。
这些名称的改变,我们似乎都做到了。在各科老师设计的“导学案”中,已经看到了这样的名词。但是,我们并没有就此发生本质的改变。
 
一、“导学案”应该改为“学生活动案”
 
“导学案”的主语还是教师,导在先,学在后。谁来导学?自然是老师。明线还是老师的,暗线才是学生的。这样的设计,课堂达不到理想状态。
课堂的主线应该是“学生的活动”。
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课堂上“不见”老师。
整堂课,显于外的全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是课堂的主线条。老师有讲解,有点拨,但都是零散的,课堂看不到老师的线。老师的行为,完全服务于学生活动的主线,帮助学生活动得更好,学习效果更优。所以,只有在教学设计时把自己放下,凸显出学生活动来,课堂才有了走向成功的起点。
谨记一点:“学生活动案”的主语应该一直是学生
从完整意义上来说,“学生活动案”应该包括三个部分:课前活动案,课堂活动案,课后活动案。
“课前活动案”的主要功能是预习,应该有预习内容、预习要求、我的问题三部分。“我的问题”,是学生课堂活动的重点。
“课堂活动案”是课堂教学的流程设计,应该包括小组合作、预习展示、当堂训练三部分。教师的精讲点拨暗含其中。
“课后活动案”是为了巩固拓展。包括精选练习、实践活动、我来补充/质疑。鼓励学生挑战权威,质疑问难,形成发散思维。
 
 
二、怎样设计“学生活动案”
 
 
 
一个角度: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
两个关注:其一,这是活动的设计,不是知识的讲解,因此,每一个设计环节都必须有“动词”。其二,这是学生活动的设计,不是老师的活动设计,因此,每一个动词的主语应该是“学生”。
三个活动:“课前活动案”的设计,以能够暴露问题为原则;课堂活动案,致力于有效解决问题;课后活动案,则在于延展知识,生发新的问题。
四个标准:评价一个“学生活动案”,要从四个方面来看。第一,必须活动化。主线是学生的活动,课堂内容基于学生活动。第二,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精彩留给学生。第三,三个活动之间有逻辑联系。课前活动,是课堂活动的起点,课堂活动的重点就是解决学生的问题;课后活动,是课堂活动的延伸。第四,每个活动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和目标,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价值的指导。创设怎样的情境?提供什么样的方法?建构怎样的流程?在教学设计时,要把老师的作用凸显在这里。
这样的要求,对我们而言并不难。因为,在此之前,我们绝大部分教学设计都已经涵盖了上述内容。只是,我们需要调整。
调整内容简单,调整我们的思维状态难。
从过去的“教”的线索,走向今天的“学”的线索,对执教多年的而我们而言,确实是个挑战。
以往,我们的教学目标是“X”,我们会直接告诉孩子们“X”。今天,孩子的学习目标是“X”,就必须在一个又一个活动中推导获得。从a到b,再到c,最后获得X。这样的过程看上去很繁琐,但孩子一经获得,便终生难忘。
这就是学习的价值!
这也是课堂改革的价值!
 
 
三、老师在课堂上“做什么”
 
课堂教学,变成了学生活动。是不是意味着老师在课堂上无事可干?当然不是。这样的课堂,对老师的挑战更大。
挑战首先来在于教学设计。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出来,课堂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我们应该善于把功夫下在“学生活动设计”上。
其次,还在于课堂本身。
课堂的线索是学生的活动。怎样使学生的活动效果更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只不过,教师的主导没有明显的线条,它存在于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始终为学生的活动最优化服务。
那么,课堂上教师该做什么?
第一,要设计学生活动,烘托学习气氛,支持学生学习。学生“课堂活动案”难以包含学生的所有问题,以及课堂上随机出现的事件。老师要善于捕捉问题,通过随时的活动设计,烘托学习气氛,使学习一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中。
第二,要参与小组讨论,把握学生问题,调整课堂流程。老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最理想的要求是能够了解到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随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学生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随机调整课堂流程。
第三,要观察学生学习,指导学习方法,提供学习材料。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跟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材料支持。教学设计时,老师就要预设到学生可能需要的帮助,习题的设计、材料的搜集,都要做好准备。
第四,要建立有效机制,调动全员参与,倡导互助互学。教师要建立课堂学习的有效机制,尤其是小组合作交流的有效机制,形成兵教兵、兵帮兵的有效氛围。对小组成员实行捆绑评价,学生课堂表现纳入学科评价中。
 
 
四、评价是帮助我们改变的“助推器”
 
五年下来,我们已经不存在对课堂改革的认识问题。正如若干老师所言:我们知道课堂该如何做。我们不为,是因为我们的“情绪”问题:我们不放心学生。
是的。当我们“讲”的时候,我们自己非常明确自己讲的程度,我们有明确的课堂线索。当我们讲完以后,我们感到很踏实(实际上,踏实是因为我们没去考虑学生学得怎样)。
一旦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流程完全是学生活动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学生活动到什么程度,学习落实到什么程度。我们不放心(实际上,不放心是因为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思考的)。
为了孩子既要学得好,又要养成学习力,我们必须改变。
为了帮助我们改变,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制度设计,直指评价。
教学设计评价,在于从课堂的源头把控住。每个教研组,在上周结束的时候,都要把下周上课的全部“学生活动设计”上报课程管理处。课程处委托专家评审,提出修改意见,对同年级同学科的所有“学生活动设计”赋分排序,公示全校。
课堂走课评价,在于促进“学生活动案”在课堂中的落实。每周,课堂评价组对每个教师的课堂表现情况都要有相应评价,汇总本周一个老师的所有课堂得分情况,进行公布。老师不要只关注分数的排序,更应关注扣分背后的原因,以利改进。
理想课堂达标评价,在于引领老师向理想课堂迈进。我们关注过程,是为了帮助每一个老师实现理想的课堂效果。把理想课堂的六个评价标准(全员参与,自主学习,状态积极,能动思维,教师主导,当堂反馈)不断运行到自己的课堂中,就会生成理想的课堂。
为了给老师们探索的空间,我们不再用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评价老师。我知道,在课堂改革的过程中,暂时的成绩下降非常正常。考试,转化为自我检验改革效果的手段,成为自我查找问题的载体。我也知道,理想的课堂一定能收获好的成绩,所以,我们用学年末最后一次考试的成绩来比较哪个老师改得更好。
 
教学设计,需要教研组集体行动,需要老师们齐心协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知道了如何做,就一定能够做好!
 
(2011-5-2)

对省级人民政府
履行教育职责情况
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