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相关文章

尊重生态,止于惟美

尊重时间,让美好行走在分秒之间

尊重自己,长成大家喜欢的样子

尊重差异,你的世界里会五彩斑斓

尊重规则,让教育生活更美好

粗看美国课堂的价值取向

发布时间 : 2012-02-22 00:00     发布者:潍坊广文中学

2011年12月26日,第二批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赴美学习考察团”汇报考察收获和感悟。有位教师如是说:美国课堂是生动的,学生学习是快乐的,但效率是低效的。

真的是这样吗?

12月上旬,我在加州培训考察期间,走进了中小学,观摩了当地的一些课堂。如果用我们的评价标准来看,确实效率低下。

一节小学英语课。学生分组学习,老师个别指导。每个小组3、4个人,独立读书,或者两两交流;教师个别指导时邀请小组成员到指导桌前。每个小组指导约5分钟,6个小组下来就是半个小时,一节课就这样分散进行。用我们的评价标准看,这节课效率太低了,50分钟,就掌握了几个词语而已。

一节中学外语课,教授西班牙语。老师大致做了安排,就开始了课堂展示。每次三、四个学生上台,按照老师布置的情境编辑故事并表演,台上台下不时进行对话交流。台上台下的孩子们,都很放松,很投入,他们快乐、愉悦,不时有笑声传出。一节课,就这样进行到底。

一节中学美术课。走进课堂,只见每个学生都在做着不同的事情,一个女生在一个瓶子上画自己的漫画像,另一个女生在剪切一个图形,一个男生在桌子上刻一个图案,各不相同,各有差异,自得其乐。如何看这节课的目标?教授这节课的老师说,这节课就是让孩子们对图像(图形)美产生兴趣。

“兴趣”竟能作为课堂的第一目标?

看了更多的课堂,大致都是这样。

这应该被看作美国课堂的第一价值取向。

再看那节英语课。教室的资源异常丰富,各种阅读资料俯拾即是。有的孩子干脆坐在地上,或者靠在墙角,自主阅读,什么姿势都有。那份愉悦,那份快乐,不身临其境,难以体验。他们在自主阅读中的收获已经触动着小小的心灵,内化为自己再学习的需要。要不然,老师不管,竟然没有一个孩子玩耍,或者打闹。

美国课堂追求的兴趣,不是老师创设情境激发出来的被动兴趣,而是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内化而产生的持久的、永恒的兴趣。

这份兴趣,反过来一定能够促进知识技能的落实。

这份兴趣,更能产生只追求知识技能所不能实现的创造力。

为了培育孩子对学科的兴趣,老师始终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学生,听到的都是鼓励,看到的都是赏识。师生绝对平等,教师与学生交流时或跪着,或坐着,就为了视线平行。家长也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最聪明”。用圣荷西州立大学胡教授的话说:美国的孩子,被家长和老师宠的,什么事也敢想,什么事也敢做,可自信了!

为了培育孩子的学习兴趣,老师给了学生最大的自由。只要不影响他人,不影响课堂,学生可以自主做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处处可见。而选课走班,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没有压制,没有逼迫,更是自由的集中体现。自由,使他们很快乐;教师,对每个孩子很友好。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自由平等的思想,是美国人创新能力的源泉。

为了培育孩子的学习兴趣,老师始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有这样一节中学写作课。老师说:马上就到圣诞节了,圣诞节期间,亲朋好友到你家聚会,你要做祝酒辞,请你写下来并进行展示。孩子们马上投入到准备中,接下来的展示自然生动不已。还有这样一节议论文课:你读了一本好书,想向校长推荐,建议校长给所有学生购买,请阐述你的观点。

还有更多的点,透视美国课堂的价值取向。

兴趣本位,是美国课堂着力追求的。

这是事半功倍的教育。

这样的教育,才有了“一个占世界人口5%的国家,获得了70%的诺贝尔奖”的现实。

“教育最基本的底线,是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或许,是这样的教育目标,催生了如此的课堂价值。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更根本的问题。


 

对省级人民政府
履行教育职责情况
满意度调查